智能立案风险甄别、智能自动归目与案件信息回填、智能文书制作、智能终本案件巡查……这些智能产品来自一个全新的法律人工智能平台。
5月23日,白菜送彩金智慧法院产品发布,这是一个高度融合法院业务和创新技术的新一代智慧法院应用系统以及法律人工智能平台。
它能提供法律常识图谱构建、电子卷宗材料识别、司法行业音视频分析、基于主数据的法律大数据融合、法律大数据画像技术等五大主要能力。结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从认知、感知等多个角度提供服务。
新的智慧法院产品是如何全方位实现智慧审判实行,用信息化手段为一线审判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为智慧法院建设注入能量的呢?
智慧法院的魅力何在?
人民法院在2017年通过信息化手段减少各类出行约14.4亿人次,减少出行约198亿公里,节约出行成本约161亿元;各类信息化应用共节约群众、干警时间约30亿小时,相当于传统工作方式下149万人全年工作时间。
“这是信息化的魔力,同时也是智慧法院的魅力。”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孙福辉说。
“信息化3.0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2017年底要初步形成,2020年以前要深度完善。” 孙福辉在发布会上说,现在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推动智慧法院从初步形成向全面建设与跃进。
它能为法官解决什么问题?
此次发布的新一代智慧法院应用系统整体架构可以概括为“1871”——“一助手、八场景、七支撑、一平台”。
以法律人工智能平台为基础,整合了包括电子卷宗、文书服务、证据分析等七个法院行业通用的业务服务,为法院行业智慧立案、智慧审判、智慧法庭、智慧实行、智慧审管、协同办案、电子诉讼、智慧司法管理八个重点应用场景提供服务。
基于法院八大业务场景的业务活动,能识别187个智能应用点,本次正式发布的应用系统包括143个已落地智能点。利用这些智能化技术可以大大减轻法官日常重复性劳动,让法官将时间和常识的价值投入到审判工作中。
智能立案风险甄别
对案件疑难点进行分析,识别出案件当事人是否有暴力倾向,保护法官。同时能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虚假诉讼、全景诉讼等案件进行前期预防和消息提醒,降低立案风险。
智能自动归目与案件信息回填
结合卷宗材料特点,对卷宗文件进行识别分析与信息提取,目前已经支撑78类手写体,能进行50类关键材料信息提取,广泛运用于卷宗自动归目、案件信息回填和刑事诉讼证据智能分析等业务场景。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节省法官日常扫描录入卷宗的工作量。
智能繁简分流
一方面将100项分流规则进行固化,统一案件繁简分流的标准,并对繁简案件的转换进行留痕,避免主观判断。另一方面实现了结构化要素,例如:主体数量、证据数量与特征信息,案由、诉讼请求的智能化采集,减少法官70%以上繁简分流元素的判断量。
智能文书制作
如利用常识图谱技术,让机器自动进行案件事实的自动识别和法官的争议焦点认定,结合大量裁判文书的学习,可以帮助法官撰写一个完整的判决书。
借助这些技术,也可以有效减少法官至少75%的庭前阅卷时间,可以将案例推荐匹配度从20%提升到90%,实现精准推荐效果。同时为法官提供超过80%的量刑精准度分析、70%以上庭审文本的自动生成,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智能终本案件巡查
通过对实行案件的卷宗的审查,识别它是否采取实行措施、实行措施与最终实施的情况,以及处置的结果是否一致等。
有实行法官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案件的审查,对于违规案件的督办以及未来案件的规范化管理有很大帮助。
诉讼服务线上线下打通
孙福辉认为,智慧法院产品需要满足群众多元诉讼需要、多元法律需求。
新的智慧法院产品通过手机端,纳入12368诉讼服务平台等,包括案件的查询和网络立案等等,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打通。通过手机端实施人脸识别就可以进入。